天天观热点:懂公司|没有定价权的光威复材“成长性”减弱,深层次矛盾持续
睿蓝研究团队|郑仲宇 编辑|LZ
《蓝筹企业评论》出品
摘要:
(资料图片)
光威复材从2022年9月14日的90块下跌-41.11%至当前的53块左右,有逻辑可以解释吗?请注意它的三个事实:一个是传统定型碳纤维继前一年降价基础上再次降价,对公司经营业绩构成了较大影响。2021 年因为降价减少收入2.31亿元,2022年降价减少收入4.46亿元,影响净利润合计 5.76 亿元。一个是治理结构仍未完全理清,陈氏家族虽共同控制37.33%,但公司治权仍在长期以来的“辅佐大臣”职业经理人手中,多方权衡,有利有弊,长期来看“弊大于利”,企业缺少灵魂。三是重要股东“北京信聿合伙”连续15个季度清仓减持,从25.05%下降到5%,他们一定得出了深层次“不能继续持有光威复材”的理由。
阅读指引:
● 光威复材、中复神鹰、中简科技三个碳纤维企业,市值275亿元、375亿元、232亿元,各估值29.50倍、62.13倍、38.99倍,对应的收入与利润各指标分别是:25.11亿元和9.34亿元、19.95亿元和6.05亿元、7.97亿元和5.95亿元,再对应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3.69%和23.19%、70.00%和117.09%、93.58%和195.88%。三家公司产品属性各代表军品民品两用、全民品、全军品。
● 传统定型碳纤维继前一年降价基础上再次降价,对光威复材经营业绩构成了较大影响。2021 年因为降价减少收入2.31亿元,2022年降价减少收入4.46亿元,影响净利润合计 5.76 亿元。再次反映企业定价权较弱。
● 光威复材的控制权和治权这两个核心问题,纠缠着它上市以来的六年历史过程。表面看来似乎一团和气、风平浪静,但深层次矛盾与纠葛越来越深。公司治权仍长期在职业经理人手中,多方权衡,有利有弊,长期来看“弊大于利”。如何治理光威复材?目前还没有答案。
● 重要股东“北京信聿合伙”连续15个季度清仓减持,从25.05%下降到5%,相信市场会从他们的行为中去思考。
● 特别值得关注的T1100级、M65J级、M40X级碳纤维新产品研发保持领先;CCF700G碳纤维通过装机评审,开始在航空装备上实现批量应用,填补了在部分重要航空装备配套碳纤维材料的市场缺口;新一代航空用T800H级碳纤维产业化生产线等同性验证有序推进。
● 内蒙古光威碳纤一期年产4000吨碳纤维项目的24个建筑单体全部竣工,正进行设备安装工作,这将有助于产能释放。
详细阅读:
一,光威复材、中复神鹰、中简科技三个碳纤维企业,市值275亿元、375亿元、232亿元,各估值29.50倍、62.13倍、38.99倍,对应的收入与利润各指标分别是:25.11亿元和9.34亿元、19.95亿元和6.05亿元、7.97亿元和5.95亿元,再对应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3.69%和23.19%、70.00%和117.09%、93.58%和195.88%。三家公司产品属性各代表军品民品两用、全民品、全军品。
很显然,光威复材估值远远低于中复神鹰和中简科技,其中很大原因是光威复材成长性要低于后者。这值得警惕。
光威复材碳纤维与中简科技、中复神鹰相比,产品并未特别优异之处。而随着中复神鹰产能放量,势必对其在民用产品方向造成更大冲击。
二,传统定型碳纤维继前一年降价基础上再次降价,对光威复材经营业绩构成了较大影响。2021 年因为降价减少收入2.31亿元,2022年降价减少收入4.46亿元,影响净利润合计 5.76 亿元。再次反映企业定价权较弱。
碳纤维及织物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加8.7%。不过,它的收入结构有所变化:其中传统定型产品受二次降价影响相比2021年减少收入2.15亿元,但干喷湿纺、高强高模及航空新品贡献增加(其中非定型业务收入增加1.93亿元)致该业务板块收入结构上趋向合理。
碳梁收入8.07亿元同比减少18.09%,主要受到大丝束碳纤维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影响风电应用,四季度受海外客户订单调整减少收入1亿多元。
预浸料收入3.59亿元同比减少16.71%,主要为上年同期风电预浸料阶段性订单完成基数较高影响。
另外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光威复材2023年一季度净利润预计同比下降-23%-18%。公司解释的原因是:营业收入 5.39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其中,碳纤维(含织物)收入 3.25 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主要系定型纤维交付波动所致;风电碳梁收入1.08亿元下降24%,源于客户减少订单。
三,尽管收入下滑3.69%,但毛利率的提升和期间费用率的下降致光威复材利润表现再创新高,2022年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19%和22.72%,收入和利润的变动形成“剪刀差”,净资产收益率提升1.67个百分点至21.27%。这其中受到美元升值带来的汇兑损益0.92亿元。
归母净利润9.34亿元增长23.19%,扣非归母净利润8.74亿元增长22.72%,归母净利率和扣非归母净利率分别37.2%和34.81%,分别同比增加8.12、7.46个百分点,利润和利润率皆创上市以来新高。相比收入同比下滑3.69%,利润及利润率变动与收入形成“剪刀差”。
毛利率49.08%,同比增加4.66个百分点,其中碳纤维及织物受定型产品降价影响下滑3.74个百分点至66.31%,碳梁和预浸料收入虽然减少,但毛利率分别同比增加9.74、8.23个百分点至24.81%和36.38%。
期间费用2.46亿元同比减少1.07亿元下降-30.31%,其中财务费用-1.03亿元,同比“扭支为收”,主要受到美元升值带来的汇兑损益0.92亿元收入导致。研发费用受部分产品结题影响减少0.4亿元至1.92亿元。因此,受汇兑损益影响期间费用率减少3.74个百分点至9.8%。
四,总资产63.3亿元,同比增加13.89%,资产负债率下降2.19个百分点至21.09%,2022年经营铺垫和资本支出均大幅增加,充足的现金资产仍能应对。
现金资产13.76亿元,同比减少29.4%,主要用于经营性铺垫和资本开支,其中应付预收类和存货分别增加4.98亿元和2.33亿元至13.91亿元和6.45亿元,而固定资产类增加5.49亿元至23.96亿元,主要为“包头项目一期”新增投入4.12亿元所致。整体看公司资产负债仍保持稳健。
五,光威复材的控制权和治权这两个核心问题,纠缠着它上市以来的六年历史过程。表面看来似乎一团和气、风平浪静,但深层次矛盾与纠葛越来越深。公司治权仍长期在职业经理人手中,多方权衡,有利有弊,长期来看“弊大于利”。如何治理光威复材?目前还没有答案。
光威复材的治理结构未来会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悬念还在持续。自从创始人陈光威去逝后,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职业经理人——陈光威之子陈亮——职业经理人”三个阶段,这其中自然反映了所有权与治权的纷争与博弈,当前还维持现状,但这绝不是终局。
实际控制人由陈亮、陈洞兄弟构成,股份均等。在2022年利益分配时,兄弟二人初期并非一致行动人,后经深交所问询,双方才相互妥协达成一致行动人共识。现在陈亮是光威集团董事长、光威复材董事,陈洞为光威集团副董事长。
六,内蒙古光威碳纤一期年产4000吨碳纤维项目的24个建筑单体全部竣工,目前正进行设备安装,2023年试验投产,将给来增量。
2019年8月,设立内蒙古光威碳纤有限公司,计划2021年投产,用于生产大丝束产品。一方面受疫情影响整体施工有所延缓,另一方面,公司在2021年进行评估后调整生产方向,由用于风电市场的大丝束产品调整为包括T700级、T800级甚至T1000级的小丝束高端碳纤维。
目前,内蒙古光威碳纤一期年产 4000 吨碳纤维项目的 24 个建筑单体全部竣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工作,有望于2023年试验投产。
内蒙古光威碳纤项目采用干湿法生产,在工艺上具有成本优势,并且包头地区能源价格也比威海低,因此投产后有望为公司带来收入增加的同时提高整体利润表现。
七,2022年因客观因素导致国产**碳纤维工程化研制及其应用研究等5个重点项目验收推迟,将2023年验收。
已披露的待验收项目:“聚丙烯腈基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产业化制备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项目目的为开展同级别超高模量碳纤维预研,以满足公司“两高一新”发展战略,扩大在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八,收购北京蓝科和威海光晟,发挥协同效应做大复合材料业务。
2022年向威海光晟增资2680万元获得33.5%股权,董监高等16名自然人出资2000万元持有25%,作为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威海光晟58.5%,实现对其进行控股。威海光晟专注航天航空复合材料,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航天火箭、导弹发动机壳体的研发和自动化批量生产基地,目前具有“某火箭三级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某火箭一级发动机复合材料壳体”。
2022年光威3290万元收购北京蓝科盈晟航空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蓝科拥有专业的复合材料设计能力和资质条件。
九,重要股东“北京信聿合伙”连续15个季度清仓减持,从25.05%下降到5%,相信市场会从他们的行为中去思考。
北京信聿合伙企业上市初期是仅次于实控人的第二大股东,持股25.05%。解除限制后,接连15个季度减持,现在只余5%。这是什么逻辑?答案都在减持行为中了。
而包括“北上资金”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及社保基金四零六组合在内的6家机构合计增持超1400万股,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提升2%。
此外,董监高除实控人陈亮外,12名高管持有1328.72万股,占总股本约2.6%。
《蓝筹企业评论》提示,上述“决策要点”构成了对光威复材企业价值判断,建立对它价值变动的关键认知,但我们不对光威复材股票价格变动进行预判。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