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评 | 保险业半年账本:资产收入“高歌”,偿付能力“浅唱”


【资料图】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数据,其中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6%。具体来看,人身险公司仍是独大,总资产为25万亿元,产险公司总资产为2.9万亿元。
2023年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7月延续了上半年的寿险大卖势头,并由于最后的炒停售窗口而烈火烹油,根据五大上市险企公布的数据,共揽保费收入1.89万亿元,同比增长8%。
这基本奠定了保险业今年的业绩轮廓。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寿险大卖

寿险大卖,在1-7月,是保险业的主流叙事。形成这样的“叙事”完全是历史的进程和市场的合力。低利率时代势大力沉,又适逢其他资管产品纷纷“哑火”,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本收益3.5%的保险产品脱颖而出,大杀四方,一洗寿险过去两年的颓势。
进入8月,随着3.5%预定利率的产品下架,保险销售势必进入一个平缓期,而这个平缓期将持续多长时间,从中观层面来看,后续理财型分红产品能否跟上,有没有新的爆款产品涌现,决定着这个平缓期是一两个月,还是一两个季度;从宏观层面来看,决定消费的前提是收入,消费不足和信心不足局面的改观,预期的改观,决定着这个平缓期之后是L型发展还是跳跃式发展。
资产在增加,收入在增加,对于保险业而言,这显然是令人振奋的。毕竟,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增长,很多问题就只能淤积,而只要伴随着增长,很多问题就是时间问题,或消化,或替换。因此,什么都不做的风险是最大的,不管是大个险还是新银保,别让发动机停下来,最重要。
量变引发质变。很多时候,我们纠结于大而不强,希望能够做大做强,全面超越。事实上,如果从整个生命的进化史观来看,慢慢来比较快。在数量足够多、数据足够大的情况下,质变和“做强”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任何累积都不是无用功。当保险业资产在30万亿这个量级上时,呈现的是眼下的矛盾,而当达到50万亿元级时,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可能就完全不同,轻舟已过万重山了。

偿付聚焦

对于保险业而言,偿付能力是一项重要观察指标,也是悬在险司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金融监管总局此次公布了一季度末185家险司的偿付能力情况,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0.3%(不低于100%为合格),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5.7%(不低于50%为合格),53家评级为A,被评为C和D的分别是16家和11家。
整体上看,保险业的偿付能力仍很厚实,抵御风险的能力仍很强健。而且,随着保险公司陆续披露二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相较于一季度,并无特别变化。

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顶层设计要求下,包括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机构,都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前置和置顶。保险业在2022年落地了“偿二代”二期工程,采取了更加严格的资本认定标准和风险计量因子,受其影响,头部险企和中小险企的偿付能力一直面临压力,资本补充诉求强烈。

尽管上半年保险业的资产和收入都高歌前行,寿险大卖,但仍难言实质性回暖。除了增收不增利、销售费用高企的因素,也在与我国经济基本面同频共振。疫后疤痕效应还很明显,我国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这对险企的偿付能力而言,也是一个长期承压的过程。

因为险企的资本实力,很大程度上跟投资收益强相关,也就与基本面和资本市场表现强相关。特别是今年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困难,如果对险企的资本约束过于严格,可能也会约束险企的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引发走到政策初衷反面的风险。

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中国经济。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电视会议,要求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

金融逆周期支持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为金融创造市场空间,双向奔赴才能双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