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热点:面对“中年危机”,屈臣氏恐难重拾青春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中国市场萎靡,品牌形象老化,这些质疑,都让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妆集合店屈臣氏,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难以避免的“中年危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屈臣氏2022财年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区营收、利润双双大幅滑落。虽然疫情影响下的经济几乎都是一地鸡毛,但一直在寻求突破的屈臣氏,似乎也没能在O+O这条路上留住曾经的主力军。

不少90后在具备一定消费力之后却选择了HARMAY话梅、THE COLORIST调色师等新锐美妆集合店,再加上“1分钱面膜”事件,时不时被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口碑危机也让屈臣氏不得不开始关注品牌形象。

虽然,如今的屈臣氏,或许风光不再,或许前路坎坷,但应该不会就此沉沦,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加大转型力度,应该会是大基调,只是能否重回巅峰,暂时充满变数。

中国市场“惨败”,屈臣氏难破僵局

根据屈臣氏近期公布的2022年财报数据来看,2022年,屈臣氏中国全年实现营收175.7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4.48亿元),同比下降23%;EBITDA(息税前利润)为10.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9.58亿元),同比下降59%。

再看屈臣氏集团总体表现,集团总营收169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490亿元),同比下降2%,EBITDA(息税前利润)为14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同比下降11%。对于本次营收下降,屈臣氏集团在财报中的解释是,外币不利兑换影响导致,如果以当地货币政策计算,则同比上升6%。

而且,屈臣氏集团表示,如果除开屈臣氏中国市场的收入,屈臣氏集团的营收同比上升1%,这归功于店铺人流增加和亚洲其他区域及欧洲区域业务表现抢眼。这无疑是在变相表示,屈臣氏整体业务下滑,与中国区域表现欠佳有莫大关系。

2022年,屈臣氏中国市场的营收及利润占比,分别为10%、8%。而这两项占比,在2019年分别为15%、27%。营收占比虽然是小幅下降,但利润占比却下降了19%。

不难看出,在此之前,屈臣氏中国市场还算是集团的主力军,各项数据占比及贡献度都毋庸置疑,但如今,屈臣氏中国市场或许已经沦为集团里拖后腿的存在。不仅如此,屈臣氏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也在大幅减少。2022年,屈臣氏中国市场门店总数为3836家,同比减少343家,同店销售额也同比下降18.3%。

对于屈臣氏中国市场的低迷,财报中的解释是疫情导致,若抛开疫情这块万能遮羞布,屈臣氏中国市场的节节败退其实早已有迹可循。在电商崛起的那几年,屈臣氏的增速明显放缓, 2015年,屈臣氏中国市场销售额首次下滑5%,2016年,营收首次下滑4%,这也为2017年的改革和疯狂扩张埋下了伏笔。

实际上,从屈臣氏集团整体表现来看,尽管中国市场发挥失常,但海外市场表现依然稳健。从中国市场过往的贡献来估计,集团对于中国市场的扶持应该不会停止,无奈的是,抢占商圈热点、一站式服务、丰富商品品类,这些杀手锏可能早已无法抵御电商和新零售的冲击。

小编认为,屈臣氏中国市场虽然陷入发展困境,但在疫情冲击及复苏阶段,一个企业暂时的发展滞后不应该是最后的结局,如果能突破自身局限,拥抱变革,重新找到制胜壁垒,尚可重振旗鼓,只是在中国市场赛道,屈臣氏将要面临的困难可能很多。

押注转型,恐无功而返

回首屈臣氏在中国的发展,在渠道为主的年代,屈臣氏绝对是走在前面的。从1989年首次入驻北京,屈臣氏凭借独家代理和自有品牌,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一度将品类从美妆拓展至食品、洋酒等。不仅拥有庞大的流量,还成为了众多品牌争抢的销售渠道。很多海外网红品牌,例如,美即、森田、菲诗小铺等,都是通过屈臣氏打开的中国内地市场,不得不说,屈臣氏在中国市场是成功过的。

一个登顶过的选手,注定会不甘落后,正如屈臣氏一定会在出现业绩连续下滑的时候启动内部改革。2017年,屈臣氏中国在迎来CEO高宏达的同时,也开始了内部大改革。

高宏达认为“在中国,速度即一切。”屈臣氏在2017-2019年,门店疯狂扩张,同时加速的还有门店改造计划,在疫情冲击的2020年和2021年,屈臣氏也未停止扩张的步伐,分别新开门店168家和64家,创下门店数新高4179家。与此同时,持续引进高人气产品,逐步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扩大线上线下客户群。如果不断扩张门店被证明是不够明智的,那么数字化转型,似乎会成为屈臣氏的救命稻草。

其实,屈臣氏在转型初期,“门店自提”及“闪电送”等购物服务体验的升级还是收获了一些效果,只是很难做到“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加上电商来势汹汹,屈臣氏押注O+O策略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近几年,通过线下+线上融合,优化服务和体验是目前很多品牌都在做的事。

但是,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屈臣氏的门店,会是O+O策略的关键第一步。而这一步对于目前的屈臣氏来说,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毕竟,现在的年轻人不青睐屈臣氏肯定是有原因的,例如,在电商的冲击下,屈臣氏的独家渠道优势削弱,单品价格偏高,自有品牌无竞争力,新兴美妆集合店更加投其所好等等,都成为了大家选择“抛弃”屈臣氏的借口。

总体来看,加速线上线下融合,互相引流,将消费者引导至门店、小程序、APP等多场景,门店自提和外卖模式相结合,为客户带去更便利的服务,屈臣氏积极推进O + O战略无疑是正确的, 奈何屈臣氏似乎已经习惯了“不缺客户的姿态”,加上对于直播引流等新玩法还是有些生疏,至今在客流量和好评度方面始终有些差强人意。

如今的屈臣氏,已大步迈上转型的道路,有方向、有目标,O + O战略的未来一定的光明,但至于怎么做好,可能会是屈臣氏在转型道路上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

重回巅峰,或终究是“梦”

不少人对于屈臣氏这位美妆启蒙导师,还是有情怀的,一边叹息着屈臣氏的风光不再,一边又期待屈臣氏的王者归来。屈臣氏这边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只是要想找回往日荣光,重回巅峰,可能还是力不从心。主要是如今的美妆格局早已改变,屈臣氏的壁垒已经被攻破,在没有技术含量的赛道上奔跑,屈臣氏似乎很难再找回往日的幸运。

2021年,屈臣氏对外宣称已经实现“O+O”零售模式全生态覆盖,同年中国区销售额数据也非常喜人,同比增长14%,创7年来最大增幅,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屈臣氏找到了新的流量密码,即将重振旗鼓。令人可惜的是,屈臣氏虽然在全生态都布局好了,可是利润依旧持续下滑,多少有些赔钱赚吆喝的感觉,在或许,“O+O”零售模式的覆盖到发力还是需要一段时间。

曾经,有博主发起话题:“大家还会去逛屈臣氏吗?”,大部分回答是否定。有人说可能是屈臣氏老了,不懂年轻人想要什么了,其实不全是这样,屈臣氏也是付出了很多努力的。

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心,屈臣氏也效仿新美妆集合店,除了摒弃贴身式销售服务,还推出“美丽新试界”全新品牌主张,表示将以“视、听、嗅、触、味”五种感觉为参考,为顾客打造立体五感美妆消费体验。希望将线下门店营造成时尚、放松、无负担的场所。

可是,所有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只是屈臣氏的线下门店本就不宽敞,能够为客户带去舒适体验的空间有限,贴身式服务或许不再一路追随,但买单时为了O+O战略,各种企业微信的添加,也成为BA必须热情关照的地方,服务体验多少大打折扣。

有数据显示,在电商的冲击下,美妆实体店的份额依然预估有20%,这可能会是屈臣氏最后的战场,但留给屈臣氏的时间可能不多了。虽然同屈臣氏一同成长的90后会怀旧,但选择电商渠道似乎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新生代消费者似乎更喜欢THE COLORIST调色师、话梅、WOW COLOUR等新兴美妆集合店,所以,内忧外患下的屈臣氏,可能需要更加努力才能破局,至于重回巅峰,或许那个人人都爱逛屈臣氏的时代,终将一去不复返。

结语

当初的屈臣氏可以风靡大江南北,靠得是独家渠道和那个时代获取美妆资源的匮乏,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如今,电商品类琳琅满目,新兴美妆集合店花样百出,线上的屈臣氏还在直播和引流的路上摸索,线下已经很难从大量实体店中抽身独辟蹊径。

小编认为,屈臣氏如何成功转型,绝处逢生,可能需要忘掉自己零售商的身份,潜心从客户需求出发,重新找到当年引领美妆新生活的感觉,才能让遗忘屈臣氏的那群人重新回来,让新生代年轻人重新接纳屈臣氏。至于转型之后的屈臣氏,能否重回巅峰,还是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