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退烧”,东北制药独木难支,翻倍扩产或致产能过剩
12月20日,东北制药(000597.SZ)再次开盘涨停。然而面对医药股的全面“退烧”,东北制药恐将独木难支。
面对东北制药的股价高涨,面对人们对2元20片的“良心”退烧药追捧,下一步真正迎接东北制药,乃至退烧药市场的问题可能是“产能过剩”。
(相关资料图)
产能整体过剩,2元20片的退烧药为何依然有利可图?
目前,随着疫情的发展,以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为主的退烧药需求猛增,再加之部分居民非理性囤货的影响,各地纷纷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
对此,各大制药企业纷纷加大对于退烧药的产量。据相关信息透露,东北制药已将目前产能提到原来的2倍。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原料药年产能可达8000吨,鲁安药业对乙酰氨基酚原料药年产能接近4万吨。冀衡药业扑热息痛原料药(对乙酰氨基酚)产能为2.5万吨,华港药业产能在1.2万吨左右。
中国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对乙酰氨基酚生产国,根据2021年企业年度报告数据,中国市场上布洛芬的有效文号共446个,其中2021年在产104个;对乙酰氨基酚的有效文号共986个,其中2021年在产111个。我国扑热息痛原料药(对乙酰氨基酚)产量常年维持在8万~10万吨之间。
按照每片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药含有0.3克有效药物计算,我国年产退烧药可达近3千亿片,平均每个中国人约合214片,按全球80亿人口计算,也折合大约每人37.5片。即使排除其中养殖业用药和大量的出口原料药。中国制药企业满足国内退烧药市场的供应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在退烧药生产领域,中国的制药产能本就严重过剩。有将近54%的产能不得不依赖不断扩大出口才能勉强支撑。国际市场的对乙酰氨基酚价格也被中国企业打压得一路下跌。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8年对乙酰氨基酚的出口价格只有3650美元/吨,折合每片退烧药0.3克的乙酰氨基酚含量只有不足1分钱。
充足的生产能力,低廉的药品价格,正是2元20片的退烧药依然有利可图的原因。同时,过剩的产能、如此低廉的价格,也正是导致了之前各大药厂、各大医药销售企业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普通常用药生产积极性不高、备货不多的真正原因。
扩产之后怎么办?企业担心重蹈覆辙
中国并不缺少退烧药,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只是大量准备出口的原料药还没有来得及生产成成品药,没有来得及包装、运输、并销售给各地的药店。
目前为了应对退烧药的供应紧张局面,在有关部门协调支持下,各大药厂纷纷开启了三班倒、两倍速的扩产模式,产能正在得到快速释放。
仅以东北制药为例,据相关报道显示,东北制药(000597.SZ)的复方氨酚烷胺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维生素C片、维生素C咀嚼片等多条生产线正在昼夜运转,加班加点生产防疫相关药品。东北制药已经下达的追加排产指令,制剂分厂紧急调度,增加班次、实现满负荷生产,部分产品的日产量能达平时的两倍。此外,各级医药销售企业也开始纷纷三班倒加速药品的运输和分销。
不断加大的退烧药生产和药品的补货,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药品短缺的情况就可以实现逆转。就像当年的口罩短缺一样,只要中国的制造业开足马力,市场缺口就会立刻被补足。
然而,现在真正需要担心的是产能过剩。在各大药企为了应对短期市场冲击、纷纷加速扩产退烧药之后,本就产能过剩的退烧药市场怎么办?疫情高峰过后,药店里那么多的退烧药又该怎么办?
东北制药也曾在这方面有过惨痛教训。当年随着国际维生素C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每公斤维生素C粉的价格在2009年一度上涨到接近100元。国内各大制药企业纷纷扩产,认为看到商机的东北制药在2010年一度投入巨资也进行扩产改造。然而到2011年,东北制药刚刚扩产完毕,维生素C粉市场就已经出现过剩苗头。此后,整个价格开始快速崩塌,从2009年的100元/公斤一度跌到2011年的26元/公斤。东北制药的前期扩产投资不仅血本无归,当年净利润更是同比暴跌832.96%。
从积极扩产到产能过剩,市场的暴涨暴跌对于企业将构成严重的伤害。这也正是目前市场对于化学制药板块的担心,也是医药板块出现了回调的主要原因。
在医药股的全面“退烧”的背景下,对于东北制药的追捧和炒作对于企业发展未必是一件好事。当人们热衷于称颂企业的担当,称颂2元20片的“良心”退烧药之后,企业下一步可能真正将要面对的却是退烧药市场的“产能过剩”。